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加快推进

制图:蔡华伟 10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十四五质量巅峰”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期间气象高质量发展情况。 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期间,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努力建设技术前沿、监测准确、预报准确、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2024年全国优质天气发展指数较2020年增长18.35%,优质天气发展成效显着。 气象科学与技术hnology不断走向自给自足、自给自足。 时间相关业务是技术性的、基础性的,是引领社会公益的业务。 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期间,气象科技迈出了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坚定步伐。风云卫星、北斗测深、气象雷达等探测装备和技术已达到较高的独立自给水平。数值预测模型现在是自主且可控的。 “风雷”、“风清”、“风顺”、“风雨”等天气预报模型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许多技术进步,包括海洋气象导航以及全球碳源和碳汇的监测和核查。我国气象科技实力从占据少数领先地位实现了飞跃离子并单独领先。 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高。日本已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个气象雷达和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气象观测系统。恶劣天气跟踪率提高至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毕国贵表示,“十四五”期间,日本持续建设密集的气象观测网络。同时,我们正在积极致力于高精度观测方法的研发。自主研发的北斗测量系统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陆地遥感垂直观测网络。 “无缝全覆盖”智能数字天气预报系统可预报冷热浪过程提前3至7天,国家重大气候过程提前15天,全球气候异常提前6个月,年度气候预测产品可提前1年发布,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比如,从大家都知道的常规天气预报中,我们可以问这样的问题:‘出门要带伞吗?’、‘下周会下大雨、高温还是寒潮吗?’、‘秋天来得早还是晚?今年冬天会暖还是冷?’我们可以从几分钟到几小时知道明年的天气情况。”国家气象中心主任金英和表示,“十四五”期间的预报精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天气数据的潜力正在快速释放。随着新一代气象超级计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建成,全球气象数据采集和分发随着能力不断提升,数字孪生的创建氛围已初具规模。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防灾服务司司长王亚伟表示,气象部门已向全社会共享12类100余种天气数据产品,其中包括成熟的智能电网预报产品,服务全球。全国153个国家和地区,21个行业。 防灾减灾气象防线进一步筑牢 气象处于防灾减灾的前沿。 陈振林介绍,气象部门力求把科技创新成果切实转化为防灾避灾、强发展的实实在在成果。同时,我们加强倡议、交流协作,开展合作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共同探索和塑造两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另一方面,要深化基于气象预警的应急联动协调机制,使气象预警更加快速、流畅地转化为防御行动。全国各省(区、市)均制定了相关政策,将气候灾害预警作为启动紧急状态的重要条件。气象局持续推动实时天气服务有效互联、准确预报服务和快速部署响应机制。我们建立了由28个部门组成的气候灾害预警工作部委联席会议制度,正在收集和共享17个行业82类气候灾害预警信息。我们创建了一个国家新一代紧急警报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快速有效的发布。 另一方面,要完善渐进式气象服务模式,落实基层灾害预警“呼叫响应”机制。 “我们探索建立了渐进式的气象服务模式,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推进,在时间维度上不断完善。预报的时效性从一个季度到一个月、从一周到一天不等,之后每小时到分钟都保持准确。我们继续关注空间维度,继续关注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范围。规模:城市、乡镇和主要城市。” 组。 “特别是受灾群众不断协调应对,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分时启动应急响应措施提供决策支持,车振林说:“要针对不同地区,实施精准防控,千方百计‘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影响,降低人员伤亡风险。” 目前,全国各省、市、区气象台均建立了高级别预警“呼叫响应”机制。 以天气预警为主的应急协调机制和先进气象服务模式有力支撑地方政府防灾减灾活动,防灾减灾的气象防线进一步加固。今年5月下旬至6月初,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持续降雨,造成多地山体滑坡、塌方。怒江市气象局加强渐进式气象服务,迅速果断响应相关人员,支持胜利3,904人全部疏散。 服务气象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多个重要行业。 气象事关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和生态系统健康。 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期间,气象服务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贡献更加有效。 从保障人身安全的角度出发,各地建立了以气象预警为基础的应急响应协调机制。 “十四五”期间,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 在支撑生产发展方面,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多个重要产业门类,将气象纳入城市“一张网、统一管理”的平台。 “十四五”期间“十一五”期间,全国人工增雨降雪加固作业,增加降雨量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十四五”以来,冬小麦干热风预警,带动农业农村部门及时采取“一喷三防”等措施,增加降雨量。 粮食收入83亿公斤。 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角度出发,我们精细化的气象服务覆盖衣食住行游购娱乐等各种生活场景,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区。云海、彩虹、霜树、极光等气象现象,让人们的出行和享受从“幸运”转变为“提前预报”。高温等17类健康天气预警产品气温和花粉症很流行。 从支撑良好生态系统的角度,将气象纳入山水林田湖草沙地综合保护和系统管理,为全面防治荒漠化和“三北”等重要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保障。 受气候变化影响,全球异常天气事件集体频繁发生。为帮助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气象部门加强国际合作与援助,深化气象基础设施“硬连接”、工作场所体验机制“软连接”、共建民众“心连心”。 “我国自主研发的天气预警系统具有三大特点:引入云终端、开放智能的预警工具箱、他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各种灾害和风险的预警提供解决方案。目前,该系统已在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所罗门群岛、蒙古、吉布提等国引入,已有40多个国家在使用。在云端。”陈振林说道。 今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气象局公布了中国国家预警计划“MAZU”。该项目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量身定制的预警系统,并为中国提供防灾减灾的成熟智慧和经验。 中国气象局还提供世界气象组织27个全球或区域天气预报,并对该中心负责。我们将继续加强全球监测、全球预测、全球服务,不断扩大我们的国际“朋友圈”结束”。 毕国贵介绍,风云气象卫星目前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成为服务全球的“中国之星”。 “十四五”期间,接入风云气象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增长107%。 “未来,我们将继续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气候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抵御能力。”陈振林表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考虑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中国全民预警工程“妈祖”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和防灾减灾注入更多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